您好! 欢迎您来到南昌理工技工学校!
  • |
  • 招生代码:0101712
郑重声明:
此网站为南昌理工技工学校唯一合法官方网站,敬请广大同学和家长辨别真伪,以免上当受骗。
教育新闻
用好课程实施主力军
发布时间:2020-12-07 来源:

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是教师,园长在课程实施阶段要学会重心下移,上下联动,以教师与幼儿为双主体开展课程实践。因此,园长只有懂得用课程理念与资源启发教师,打通教师思、学、研、行的渠道,凝结研究团队,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,才能点亮课程的“心灯”,形成课程研究力,进而为幼儿园课程提供延绵不绝的动力。

自然为伴,做课程的实践者

如果园长希望教师建构富有底蕴的教育实践,必须激活教师与课程理念和资源相关的情感。在我园自然教育课程建设中,我逐渐发现,只有让教师真切体会到自然之趣,才能激发教师的自然之情,进而让教师主动成为课程的实践者。

自然、教育、儿童三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。于是,我先和教师一起与自然对话,实现教师与课程理念及资源的对接。

教师戴上眼罩,闭上眼睛传递在自然界中收集的树叶、泥土、石块;扮演盲人走过铺满落叶的树林……“沉浸式”教研后,教师写下了这样的感悟:“如果你的心静下来,世界也会变安静,就像你用心感受花瓣的柔软,感受树叶的纹路。”“第一次玩蒙眼摸物,属于大自然独特的脉络和纹理从你掌心的脉络穿过,你会清晰地记得这种感觉。”

万物有时,花开有时,结果有时,成长有时。教师在自然中静心体悟,对教育的感受随之而来,课程实践的动力跃然心间。在实践中,教师也和孩子一起探究,发现泥土和马路交界处最容易观察到蚂蚁;雨后的树下会生出许多蘑菇;松果是大自然的“晴雨表”,把松果放进水里,它就会把身体包起来,变得紧紧的,如果松果出去晒晒太阳,它又会舒展身形,变成一棵“圣诞树”……

当教师深入地融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与活动资源时,他们将变得充满激情、富有活力且思想飞扬。

以研为媒,做课程的思考者

课程实践的质量,来源于教师的热情与活力,更来源于教师对儿童的解读和对教育的思考。因此,园长还需要打通教师思、学、研、行的渠道,引领教师做课程的思考者。

作为园长,我先带着全体教师在书籍的阅读中思考。假期里,教师自愿选择书籍,分组开展线上读书会。施良方先生的《课程理论——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》、虞永平先生的《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》、蔡皋先生的《一蔸雨水一蔸禾》,都让教师有了慢下来思考的时间。在书籍阅读中,教师连接自然之趣、生活之感、工作之悟,也就有了新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界。好书不仅能充实教师的知识,还能引发教师的情感共鸣。而园长引领教师阅读,不能盲目,一定要敏锐捕捉教师当下的真实需求,为其提供恰到好处的“药方”。

随后,我再组织教师结合实践场中的工作案例开展研讨,讨论的重心就是引导教师解读孩子,做课程的思考者,进而为孩子提供延续性的支持。

比如,在动物饲养类主题活动实施初期,今天的美术活动教师要求画一画大象,明天的科学活动是给蝴蝶分类,后天的音乐活动则是唱一唱萤火虫……他们认为,将五大领域的活动都拼接上“动物”元素就是一个完美的主题活动了。我们一旦带着思考的眼光审视活动,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。教师反思后得出结论:这样的主题活动总是在宣传教师“教了什么”,并不关注孩子“喜欢什么”“需要什么”。

研讨后,教师开始带着反思行动,围绕孩子的兴趣、需求、经验、发展四个方面反思并确定课程实践路径。以主题活动“动物世界”为例,教师发现,根据孩子的兴趣,可以和他们一起饲养兔子、蝌蚪、蚂蚁、蚯蚓;根据孩子的认知需求和已有经验,可以和他们一起观察动物外形,做实验,了解它们吃什么,怎么爬,能否看到、听到、闻到,了解动物喜欢的生活环境,轮流值日照顾它们。

最后,教师透过活动,反思孩子的发展,发现他们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更能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,提升探究和表征能力。

通过和动物朋友的亲密接触,教师在活动的点滴与瞬间感受到孩子对小动物的关爱与呵护,他们给兔子喂菜叶,知道壁虎每天要喝几瓶盖水,讨论蝌蚪的“公母”,给蚯蚓周边放上树叶和小草,希望蚯蚓住得舒服……孩子们对待生命的态度、恰到好处的温柔以及至善至纯的内心,不断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泛起涟漪。

真正的教育时刻,是教师和孩子在双方的互动中透过生活连接彼此,从而找到自我,认识世界的过程。园长一定要打通教师思、学、研、行的渠道,只有这样,教师才能逐渐学会用观察儿童、倾听儿童、解读儿童、支持儿童的态度来做教育。

团队为舟,做课程的管理者

如何建立全体教师思、学、研、行的机制?光靠园长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,于是,我们从建立课程研究共同体入手,实现团队的自我管理。

课程管理,必须要“管”,但重点在“理”。

如何“理”呢?我们先从骨干教师群体中遴选顶层团队,让其引领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结合实践进行深思。我们以课题研究的形式,引领课程研究顶层团队申报课题,开展课题研究,以此实现团队与园外专家的对话,引发课程团队的深度思考。而在课题研究中,顶层团队与骨干教师合力,自发形成文献汇报的研讨机制,每学期定期开展课程领导力、课程与哲学、课程与心理学等方面的文献交流。在这个过程中,教师结合文献与课程研究的新进展、新思想、新做法互相对话,共享彼此分析问题的新视角。

团队与专家、团队与团队、团队与个体教师的对话与交流,让大家既有深入扎实研究的决心与勇气,也有对话的窗口与空间,教师能常常以此为契机,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,再抬起头思考未来。

如何“管”呢?我们将权力下放,为课程研究赋权,先请顶层团队负责课程研究的整体运作,由骨干教师与班级结对,指导教师制定班级计划、开展课程实践、反思梳理案例,以此形成共同体,保障课程实践的质量,提升教师思考的能力。

正是课程研究的“管”与“理”并行,实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生动运用,以往藏于书中的理论,逐渐内化在教师的心中,转化为教师的行动。

而“管”与“理”并行下的教师团队,他们相互促进、相互成就、相互引领,这也成了课程深入开展的关键。

用课程彰显教师的灵魂与精神,用研究启发教师的实践与思想,用团队催生教师的激情与动力。做课程的研究者,教师就会发现不论身处何种境地,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美好的生活。而此时,幼儿园的一日生活,也就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份工作,而是成了他们全力以赴投入的事业。幼儿园“实践+研究”的教师团队就会成形,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力也随之而生。

版权所有 @ 南昌理工技工学校 版权所有 南昌理工职业中专学校-江西中专学校  |  赣ICP备20000657号  |  

收缩